第二十五章
过了农历的腊八就是小年,这个时候的农村,更像过年的样子。学生已经放了寒假,街上突然增加了许多孩子,他们在街道上打闹玩耍;大人们也无所事事,聚在一起抽烟拉呱。只见打尜的,把人“罚”出了村庄;放陀螺的,把陀螺抽的飞转;玩火枪的,围着村庄疯跑;踢毽子和投沙包的女孩子们,进行着比赛。
燃放鞭炮是过年的最大特征,如果过年没有鞭炮声,就会大煞风景。这个时候,孩子们成了燃放鞭炮的主角。小火鞭他们用棍子挑着放,大的鞭炮就栽到地上。只见,孩子们把爆竹的焾子剥开,稳稳地栽在地上,然后给大人要去烟头,小心奕奕地去戳炮焾子,旁边的人吓唬着他们,往往点几次都点不着,点着后就赶快离开,捂住耳朵,那炮焾子突然冒了一股白烟,接着就是一声爆响,大人孩子们,便在这响声中得到无穷的快乐。
过了小年,人们就开始忙碌。家家户户杀鸡宰羊,炸菜做馍,置办年货,备足春节期间的吃喝用度。虽然日子过的不富裕,但这些东西是不可或缺的。特别是猪、羊肉,更不能没有,他们通常到街上称几斤猪肉,煮熟后舀到盆里,留着招待客人。生产队有时也杀猪,各家各户分几斤,只要村里杀猪,他们就不再花钱买猪肉了;老河湾村家家户户都养羊,不用花钱去买,因此羊肉家家户户都准备的比较充足。
李汉魁冬天里卖了一只羊后,还有一只,但比较小。李崇孝害怕父亲不够用,自己家杀了羊,又砍给了父亲一条羊腿。李汉魁说什么也不要,他知道崇孝社会交往多,过年时少不了招待和应酬,又把羊腿给送了回来,可李崇孝又给父亲送了回去。
村里的人办好了过年用的东西,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大事了,可李崇孝此时却比任何时候都忙,因为他要用几天时间给乡亲们写春联。过去农村本来文化人就少,即使能识几个字,也不一定能拎得起毛笔。听老辈人讲,早先过年写对子,要跑到外村去,求一个上过私塾的老学究,还要带上一点薄礼作为润资。自从李崇孝能拎起毛笔后,老河湾人就把一张张红纸送到他家来,李崇孝也就义务为全村人写起了春联。过春节贴春联,既烘托了节日的气氛;又寄托了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
对联也叫楹联,起源于桃符,是一种对偶文学,大致可分诗对联,以及散文对,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,他在寝门桃符板上的题词,成为最早的对联。
春联的形式虽然长期以来没有多大的改变,但内容却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更新,紧紧跟着时代的步伐。
特殊时期前的春联,格式严谨,对仗工整,内容也丰富多彩,人们通过写、贴春联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,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憧憬。如“春前有雨花开早,秋后无霜叶落迟”、“福如东海长流水,寿比南山不老松”之类,都是比较传统的春联。
特殊时期时期的对联,虽然格式没有多大变化,但内容却充满了革命激情,与当时的政治气候密切相关。因此,研究特殊时期时期的对联,从字里行间多少能嗅出一点当时的政治气息。如“翻身不忘毛主席,幸福牢记共产党”一联,就充满了对毛主席,对共产党的歌颂之情。毛主席是中国人民的大救星,在他的领导下,中国人民推翻了压在头上的“三座大山”,翻身做了主人,人民怎能忘记他老人家的恩情呢?再如“反帝反修闹革命,备战备荒为人民”一联中就包含着几层意思:“帝”,指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。当时,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帝国主义国家,极端仇恨中国,他们在经济上进行严密封锁,在政治上百般歧视,想方设法阻挠中国进入联合国,使中国处于极端孤立的地位,所以,我们要反“帝”;“修”,指苏修。当时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推行霸权主义,对中国横加指责,并在边境地区虎视眈眈。一九六九年,两个社会主义国家终于在中苏边境的“珍宝岛”打了一仗,使中苏关系迅速恶化,苏联成了我们的头号敌人,因此,我们还要反“修”;为了应对国际形势的变化,伟大领袖毛主席借鉴明朝皇帝朱元璋“高筑墙,广积粮,缓称王”的九字真言,向全国发出了“深挖洞,广积粮,不称霸”的号召,全国人民积极备战备荒,严阵以待,随时准备反击一切外来入侵之敌。
一九七一年九月十三日,国内发生了**叛逃事件,全国的政治形势很快又转向批林批孔。于是,反映这一时期政治形势的对联就应运而生——“批林批孔结硕果,革命生产开新花”。
当时,普通老百姓对国家形势的了解,远没有对自己生活那么关心,对春联上写的什么,他们也一知半解;况且,他们一般都不识字。他们认为:过节了,贴到门上,只要显得红红火火就行。可李崇孝在给乡亲们写对联时,从格式到内容却一点也不敢马虎,他认认真真地对待每一个乡亲,使出自己的浑身本领。当他看到一个个乡亲露出满意的笑容离开他家时,他的心里感到无比的舒畅。
腊月二十六日,老河湾村发生了两件大事:一件是刘现成的父亲刘照功从东北回到故乡;另一件是李崇高的大哥李崇德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。这两件事对李、刘两个家族来说,确实是大事。当然,这两件事在这个不起眼的小村庄里也算是头条新闻,没用多长时间,这两件事就传遍了整个小村庄。
我们先说刘照功。七十多岁的刘照功,从一九三〇年离开老河湾,已有四十多个年头了,中间没有回过一次老家,就连父母过世,他都没有来成,这个当年的壮汉,如今变成了一个白发苍苍、身体清瘦的小老头儿。
刘照功是腊月二十六日清晨下的火车,刘现成一大早就把他从县城接了回来,和他一起来的还有刘现魁的儿子刘晓平。
刘照功一回到家,就有“少小离家老大回”之感,和弟弟刘照劲一见面,两个老人就抱头痛哭,看着两个老人相拥而泣,刘现成也流了眼泪。
“四十多年啦,不容易啊!你们是怎么熬过来的?爹娘的坟在哪里?领我去看看,我要给他们烧份纸,添把土。”刘照功放开兄弟,擦了擦眼泪说。
刘照劲说:“哥,不忙,不忙!你先歇一歇,我让现成他们去安排一下,停一会儿,我们一起过去看看。”说完,吩咐刘现成和几个年轻的后生去准备祭奠用品。
刘现成几个听到吩咐,分别忙活起来。
刘照功和刘照劲弟兄俩在屋里说话,齐桂兰给他们爷俩打扫房间,拾掇床铺。刘家的小院里过来许多看热闹的小孩,刘照功吩咐齐桂兰把带来的水果糖分给他们。
刘现成的院子和屋子,还是刘照功走时的布局,几十年没有多大改变,只是房屋经过几次翻修和重建,已经与原来大不一样了。刘照功魂牵梦绕的家园,对他已经相当陌生,物是人非,风雨几十年,又让这个年已古稀的老人感慨万端。
刘现成把一切安排妥当,领着父亲向刘家的老林走去。
刘家老林离家不远,就在村后的小树林里,这里埋葬着刘家所有的先人和刘照功的父母双亲,刘现成爷爷和奶奶的坟头最大。最近这十几年,刘现成当了队长,成了村里的头面人物,当然样样都要比别人高出一头,他又是一个极其要强的人,自己的祖坟自然不能比别人家低。他迷信风水,每年的清明节和年关,他和三叔刘照劲都要给祖上添坟,因此,坟头就越添越高,比一般人家的祖坟显得气派。现在,刘家的老林地里,香烟缭绕,纸灰飞扬,人头攒动,除了刘氏家族的人以外,还有村里许多看热闹,帮忙的人。
刘照功来到父母坟前,跪了下来,眼泪止不住往下流,极度悲伤地诉说着自己的思念和愧疚:“爹!娘!我来看你们来啦,几十年啦,我无时不在想念你们,你们要是泉下有知就来惩罚我吧!”
刘照劲也在一旁跪下,给父母磕了几个头。
刘现成见父亲哭的如此伤心,心里也有说不出的滋味,他担心父亲的身体,过来规劝父亲。
刘照功痛哭了父母一场,起来给父母又磕了几个头,烧了一份纸,又把刘晓平喊过来说:“孩子,这是我们刘家的老根啊,将来你爷爷死了,也要埋在这里,你千万不要忘了老家啊,过来,你也磕几个头吧!”
刘晓平和刘晓军跪下磕了几个头。